2022/11/01 國道1號汐止10.1K崩塌ATS-InSAR分析

2022-11-04

InSAR評估必須兼顧坡向、視域、幾何條件與山崩類型,國道10.1K順向坡坡體在崩塌前並無顯著的前兆。

先瞭解技術限制,再談如何應用】:

        多元InSAR技術興起後,應用於天災發生前兆的評估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時代,過程中也產生了應用上部分過度的解讀與宣稱效用。回到原點,我們仍應力求瞭解InSAR先天且基本的限制,例如衛星因循軌道的拍攝方向所對應的坡向(本災例為南南東坡向)、可選用軌道影像(幾何關係)、感測器波段、地形起伏、地表覆蓋(台灣山區植被茂密)、偵測物運移特徵及差分干涉解析法。從而理解到InSAR具備下列特性:地表上不動的標的物無法辨識,從SAR影像上看不見的也無法解析,突發式無前兆的遽變災害更難以偵測。這並非InSAR的技術不可行,而是諸多外在客觀條件的缺乏,使其無法派上用場,對此需轉而尋求其他遙測或地面監測技術來評估。

ATS-InSAR分析說明】:        

      利用Sentinel-1 SAR衛星於國道1 號10.1K邊坡崩塌前(2020/03/26-09/10 - 2022/10/28)的110幅多期升軌(ascending)影像,進行#多時序ATS-InSAR分析(結合PS+DS)。由於本處坡向的先天不利條件,在DS點的遴選門檻採用暫態相關性(temporal coherence)>0.8的選點策略,以瞭解災害前是否存在緩慢變形前兆。分析結果如上圖,紅虛線是研判的崩塌範圍,粉紅虛線形是2022/11/01受推擠扭曲而倒塌的門型架位置。首先從圖上31個月的歷史累積形變量觀之,崩塌範圍內的坡體型變量(橘色點)略有高於周緣邊坡(綠色點),然其差值則不到10 mm (Standard Deviation=3.7 mm)。另從圖上右側插圖,觀察第一次崩塌範圍內坡趾處的累積形變歷時曲線(Line of sight;視衛星方向),可得知2020/03-2022/05間幾乎未有變化(趨勢大致持平),約莫於2022/8/29後開始有微變量產生,其形變量約為-12 mm(至2022/10/29)。整體而言,愈往上邊坡的形變點,略有累積形變增加的趨勢,如崩塌邊界(崩崖)的紅色形變點。

       本處崩塌邊坡位於順向坡地形上,屬於南港層的砂岩段,層面位態N78.7E/27.7S,且該邊坡亦設有地錨保護工程,其間衍生的破壞機制與互制關係,目前從遙測手段的災前分析結果,仍難以斷定是否存在崩塌前兆。回到ATS-InSAR評估結果,本技術提供了一個長期連續的形變時序特徵基礎,建議任何尋找時間變異的與空間隱患熱區的識別,仍需搭配地工(地質)調查或多元監測數據交互驗證,藉由各項技術的優點相輔相成來釐清災害成因與真相。

#Sentinel1 #Landslides 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